通许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8-04 14:31作者:[通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通政202222

通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通许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咸平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管委会,县直有关单位:

现将《通许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76

通许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通许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通许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攻坚期。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82号),为推动通许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了《通许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和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成功应对2018年“温比亚”、2019年“利奇马”台风暴雨、2021年“7·20”极端特大暴雨、黄河流域历史罕见秋汛等重大气象灾害,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建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地面观测仪器全部实现自动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县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是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风险。

(三)面临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县的气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经济生活的需要、人民的期盼还有差距。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监测精密程度存在短板。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垂直连续观测能力不足,预报精准程度存在差距。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不能满足需求。精细服务存在薄弱环节。气象服务机制有待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的通许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科技兴业,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切实提升气象高质量服务通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融入全县重大发展战略,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多部门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

(三)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气象保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效益更加显著。

三、重大发展任务

(一)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健全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内容。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村)网格员、灾害信息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2.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推进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估工作,加强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提升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

3.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与应急广播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发展农村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

4.加强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交通、能源、化工、建筑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将防雷安全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二)建设现代气象业务,夯实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发展基础

1.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升级更新乡镇气象站。完善文旅、生态、农业、交通、物流等专业气象观测网,拓展温室气体、水气通量、空气花粉浓度等要素观测。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2.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大力发展高影响天气预报。实施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立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加强10-45天预测服务能力,提高防汛抗旱气象服务水平。

3.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设气象多行业服务应用中心,构建综合应用系统。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加强媒体、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实现气象服务到户到人。

(三)强化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提升气象保障能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立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站。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治体系,开展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提高粮食全产业链气象保障水平。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高标准特色农业气象保障先行区。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

(四)强化生态文明气象保障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保障能力。建设涵盖气象环境监测、溯源分析、智慧决策的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平台。提升重污染天气、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五)加大重点改革和开放力度,提升法治和科学管理水平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优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巩固防雷体制改革成果,完善防雷监管相关制度。

2.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推进气象执法、普法工作,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梳理规范气象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深入推进防雷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防雷安全监管能力。

3.建设气象保障示范基地。围绕特色蔬菜产业链,建设通许气象保障示范基地。

(六)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关键少数、重点领域的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

3.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强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四同步”常态化、制度化。分类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健全完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

4.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气象文化传播途径。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建设学习型部门。加大文明单位建设力度,加强气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进一步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提高群体活动质量。

四、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气象预报服务能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持续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构建精准化、标准化、直通式、智能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与预警管理部门实现标准化对接的预警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的预警产品加工制作平台。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二)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工程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通过开展普查,获取我县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信息,通过信息共享,掌握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以及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气象抗灾和减灾能力。科学预判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形成全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以及多尺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业务,为各部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对人影库房、火箭弹存储运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流程等安全管理。完成全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规范化建设,更新性能落后、安全性低、超期服役的火箭装备,配置自动化程度高、具有信息采集定位功能、安全性更好的非自爆式增雨火箭装备。

(四)气象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统筹装备、技术、业务、服务及社会管理协调发展,实现气象基础设施更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展气象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完成百站提质行动,打造长期稳定、科技型与生态型的新型气象站。

(五)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通许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农业生产功能区气象保障、农副产品协同发展气象保障等,建设气象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认定、保险定损、理赔等工作,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能力。

(六)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建立气象科普示范基地

强化互联网+”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提升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认知和防灾避险意识。建立通许气象科普示范基地,大力传播气象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满足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气象科学知识的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

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

(三)强化气象法制建设

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开展气象工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监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管理,提升气象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充分发挥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事业规划的政策支持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争取财政对重点工程项目给予建设资金支持,把地方气象事业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


版权所有:通许县人民政府
主办:通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2220001
联系电话:0371-24976213
豫公安备:41022202000024号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27
咸平政务微信公众号